科技动态

海洋所“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产物的化学组成变化及其控制因素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撰稿: 海洋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3-10-15

    一直以来,海底热液产物形成过程中的物质来源和流体条件问题存在争议,缺少对热液产物中矿物组合与元素之间关系的了解,不清楚海水对热液产物的后期改造情况,严重制约了对海底热液产物形成机理和资源潜力的认识。 

  中科院海洋所曾志刚研究员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产物的化学组成变化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编号:40830849),以东太平洋海隆13°N等地的热液产物(热液硫化物、热液烟囱体、热液氧化物、热液蚀变岩石等)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和化学组成等方面的研究,阐明了热液产物形成过程中温度条件、热液-海水混合程度以及热液产物形成后的海底风化作用等对热液产物化学组成变化的影响情况,重点揭示了海水作用对热液产物化学组成的改造特点,为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物的资源评价、开发和利用等工作提供了研究基础,有助于深化对热液系统形成演化和海底热液成矿作用的认识。 

东太平洋海隆下部地幔中存在不同来源深度和熔融程度的岩浆混合作用,Ra的过剩值与岩浆组成的多样性有关,

Ra过剩受由岩浆密度主导的岩浆过程控制 

  该项目研究表明,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的海底枕状玄武岩表面经历了广泛的高温热液蚀变,其下部地幔中存在不同来源深度和熔融程度的岩浆混合作用。该区附近的沉积物岩芯所记录的信息显示,海底热液活动程度逐步加强且在近期保持稳定。东太平洋海隆13ºN附近热液硫化物主要由黄铁矿、白铁矿、闪锌矿、纤锌矿、黄铜矿和等轴古巴矿组成,属于富Zn热液硫化物,具有相对高Au含量,低CoNiSrCsBaBiU含量的特点。从低温矿物组合到高温矿物组合,热液硫化物中的分散和稀有元素含量在空间上的分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热液硫化物中CdCsP等元素含量的变化分别受锌、铁和铜硫化物的控制。海底风化作用使得该区热液硫化物中含次生氧化矿物的红褐色硫化物氧化层中VMnREE等元素相对富集。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热液硫化物中的SPb,均主要来自上部洋壳岩石-玄武岩。从高温到低温,海水对热液产物形成过程中的元素和硫、铅同位素组成的影响逐渐增加,致使东太平洋海隆13°N热液硫化物中Fe含量和δ34S值逐渐增加,Zn含量和铅同位素比值逐渐减小。该项目还先后提出了海底热液地质学的构架,总结了海底热液活动及其成矿的分布与环境,研究了热液硫化物中微量元素的测定方法,探讨了自然硫烟囱体、硫磺球、Fe-Si-Mn氧羟化物热液产物的形成机制。 

  该项目已出版专著1部,发表研究论文28篇(其中SCI论文15篇,核心期刊论文13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